我们在开发城市的时候,农场是必须建造的基础建筑,因为这是我们兵粮的主要来源。普通的农场可以进行合并,最高升到三级,并且配合谷仓还有加成的效果。除了普通的农场,还可以建设一个特别的“军屯农场”,它不能升级,也没有谷仓的加成,并且每个城市只能允许建设一个。
从游戏里给的效果说明来看,军屯农场的特别之处在于,兵粮的产量是与城内士兵的数量正相关的。以士兵3万,兵粮产量相当于普通一级农场的2倍进行等值换算,那么城市中士兵每增加1.5万人,将额外获得一个一级普通农场的产粮效果。听上去好像兵越多产粮也越多,但是我们忽略了人也要吃饭啊,士兵越多同时也意味着粮食的消耗更大。这里可以给大家列个单子:(普通农场等级1)
无论哪一个等级的游戏难度,哪怕部队不出征窝在城里,每个季度单兵吃的粮,都要比单农场的产量要多。所以,军屯农场以士兵数量挂钩粮食产量的算法,总体上并不会对于兵粮的提高有显著的提升。这个建筑的意义只是相对程度上减少城内士兵对于兵粮的消耗,属于“节能减排”单位。
大家想要真的不愁吃穿,那还是建议多合并农场,普通的3级农场就是普通1级农场产量的1.5倍了。如果六面都用3级农场包围谷仓又都会再提升1.5倍,就是1级普通农场的2.25倍了,军屯农场也可以造,城内兵力三万左右就比较合适了,多了反而入不敷出。毕竟士兵的主要职能还是作战,种田放牧什么的,只是他们战争之外的“业余兼职”罢了。不过值得肯定的一点,屯田制的推行在三国时期确实对于军队后勤保障和军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浩这个人,大家可能都不是太熟悉,这是个后勤方面的人才,大家很少注意到他。不过他对于曹操阵营乃至当时整个东汉王朝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与枣祗联合向曹操建议在许昌周边发起了屯田运动。由于第一倡议人枣祗英年早逝,所以韩浩是这项政策的主要践行者。最开始用于屯田的劳动工具和耕牛都是在剿灭黄巾军的战场上缴获的,参与屯田的人除了一些士兵,还有战俘以及逃避战火的流民。屯田运动的开展在当年就取得了大丰收,收获谷物百万斛,久经战乱的人民终于久违的吃饱了肚子。
黄巾起义的社会背景就是当时全国遭遇了大旱灾,粮食大幅度减产甚至绝产,全国范围的大饥荒才逼得人民走投无路发起叛乱。在曹操迎献帝进许昌的时候,饥荒情况依然相当的严重,在吕布刘备甚至相对富裕的袁绍刘表的领地内,都不乏人吃人的情况。像袁术那种光顾着自己当皇帝,下面老百姓过着易子相食的日子,就算曹操不讨伐他,他也被底下人民给推翻。
韩浩就是那个年代的袁隆平啊,他虽然没有什么傲人的战绩,也写不出传世的诗文,可是他让大伙吃饱了,做出了最平凡也是最伟大的事情。曹操也因为当年的大丰收,有效的缓解了兖州范围内的社会矛盾,跟着曹老板有饭吃,这条信仰也深深扎在了人民的心中。曹操大力发展屯田,化解了人吃人的“人道主义灾难”,人民有了田地可以糊口就会扎根在土地上,士兵打仗之外也能参与农业生产获得更多的生活物资。此外立功的奖赏,爵位的册封都是建立在稳定的农业生产和人口户籍的基础上,曹操集团无论在褒赏军队还是凝聚人心方面就都走在了其他军阀的前头。
据《三国志·魏书》上的记载,曹魏分为民屯和军屯两大类进行管理。民屯以每50人为一屯,屯置司马(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生产队队长),屯置司马的上级还有典农都尉(县长级),典农校尉(小型郡县太守级),典农中郎将(大型都市太守级)。这些屯民只受屯置司马以及典农将校的管辖,当地的郡县官员与他们没有直接上下级节制关系。这里的收成分配在当时也算比较“人性化”了,如果屯民没有自己的耕牛,可以申请使用朝廷提供的“官牛”,朝廷将拿走60%的收益,留下40%给屯民。如果用屯民自己的私牛,朝廷就与屯民五五分成。
军屯的话就以士兵为耕种的主体,60人为一营,一边戍守一边种田。这就像魔兽争霸里面的人族农民或者帝国时代里面的一样,平时没事就种田砍树采矿,一旦敌人来犯就马上农转战,第一时间投入战斗。这在曹操发展的初期,确实把很多的荒地开发了起来,土地留住了更多人,而随着人口的增多,军队征兵也有了更加充实的兵源,有了更多的军队才有更强的实力去攻打更多的地盘。就是这样,以土留人,以人养兵,以兵开疆扩土,曹操集团进入了良性发展循环。
由于这项制度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牧业产值,把军人及其眷属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更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稳定,屯田制得以在全国推行并且被历朝历代都有沿用。在现阶段的我国最著名的当然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了,其实在其他省份和边区也有各地方的生产建设兵团。他们平时主要进行农业,牧业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生产,既从事着社会生产,也承担着该地区的维稳工作。在太平盛世的今天,屯田事业依旧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