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分段,打野一直是一个褒贬不一的位置。
一方面, 你打野能够带起节奏盘活全局或者神来一招反败为胜,队友会纷纷抱你大腿,事实上打野也确实是挺容易上分的位置,因为它辐射范围和强度足够;
一方面,如果你打野的嗅觉少一点或者节奏感弱一些,队友也会阴阳怪气说是打野差距,打野是五个位置里差距幅度最大的一个,堪称云泥之别。
但事实上,我们见的和说的最多的也就是:我们打野太笨了,没办法,输在一手打野上。
这其中不乏有我这种嘴硬不服输的玩家存在,因为一波操作失误被反杀将原因归咎于对方打野的一波GK,然后夸张化其所带来的影响,以此来让自己的劣势局面使其合理化。
打野作为最容易背锅的位置在于它的“先天优势”:线上英雄的实力强弱会通过英雄克制、血量差距甚至单杀来直观地反映,而打野对位的差距更多体现在决策和计划上,再不行就可以扣上一顶节奏不行的帽子。
当然,除去某些极端情况下的父子局,一般来说是不会有打野死蹲一路的。
这就牵涉到另一个概念,流传已久的说法帮优不帮劣是否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种打法能否让己方拿下胜利?这种说法同样具有迷惑性。
传统意义上的优是认为掌握主动权或者具有压制力的对线优势,在这种前提下主动GK成功的几率更大而风险更小,属于稳中求胜的一种手段;但这种优属于表面上的优,并不完全等同于能通往胜利的优。
道理很简单,些许的对线优势可能是英雄食物链,也可能是小失误导致。最常见的一类专精玩家,对线细节和消耗拉满也就经常处于优势,但在大局观和团队决策上薄弱,也就是常说的没有结束比赛的能力。
帮优不帮劣的矛盾在于你无法准确区分优势路的队友是可以带来胜利的将还是表现优异的卒,也许他某一波操作让你叹为观止,但转眼就拉胯了,甚至于葬送一波可以奠定胜局的大节奏。
所以也就有了野核打法,相信自己的carry能力,以打野为核心的套路已屡见不鲜。
归根结底,帮优的选择标准在于几个点:
直观的对线优势,操作细节和线权;
机制的先天优势,游走能力和AOE能力能否缩短比赛进程;
队友的大局观,几波关键的决策和小团战表现。
没有打野能够兼顾全局的,必然是有轻有重地选择性帮助,在确定好主要目标后也并不意味着对次要目标置之不理,尤其是在稍微低点的分段,这种做法会更容易引起队友的反弹。
事实上,几乎60%的劣势局都可以从理论上变成翻盘局,只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玩家丧失耐心,而且打野的不支援和不解释常常让其他边路玩家觉得不被重视,也就随波逐流。
帮优不帮劣的意义在于对主要目标给予多方位的支援让其获得更多的经济优势,例如峡谷先锋吃镀层、眼位布置、反蹲、主动GK等;而对次要目标多采取多提醒的手段,必要时候需要帮助队友守塔。
优势路就相当于箭头,需要足够锋利;劣势路相当于箭羽,不可过分稀薄。